Search

[好文分享]

這是我教會姊妹以輔導員(加SEN支援)身分入校工作後感,滿有屬靈...

  • Share this:

[好文分享]

這是我教會姊妹以輔導員(加SEN支援)身分入校工作後感,滿有屬靈的眼光,值得現世家長參照。非常同意教養孩童的方向應側重:感恩的心、責任感、同理心,且讀到

//這一代的父母在「强權式教養」和「放任式教養」中掙扎,既不想以打鬧的教養模式傷痛代存下去,但是採取太自由的放任式教導,卻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個人主義,這世代的父母要做到情理兼備的教養,實在殊不簡單!//

更深有同感,如何情理兼備又不走極端,是我們這代家長的挑戰,但掌握到教養重點就不會走火入魔,願下文能啟發到大家。

【父母教養的重點】by Jessy Foo 13.5.2018

母親節快樂!趁著這節日,感激和讚揚每個媽媽為孩子的無私付出。每個父母都「望子成龍」、「望女成鳳」,希望孩子生活幸福快樂。然而是否每個孩子都幸福快樂呢?

入校工作大半年,從輔導員的角度看父母的教養,我認為現今的父母普遍來說,都是十分疼愛孩子的!父母努力工作,為孩子供應豐富的物資生活,有光鮮的衣服、書包和文具,小息有美味的茶點,課餘報讀許多興趣班。然而,當我介入幫助一些困難的學生時,發現父母可以從幾個重要的方向培養小孩的品格,以致他們將來在社會上更能夠發展所長,更能夠感到幸福快樂。

一、感恩的心
我曾經教導幾個能力稍弱的學生功課,然而學生並沒有感激之心,反而埋怨導師「迫」他們做功課。這是教育出了問題嗎?到底是什麼養成一個幾歲人兒有這種憤世心態呢?為何山區孩子會感激有人義教,這些孩子卻把一切當成旨奉,甚至逼迫呢?

每過長假期,不少學生都會分享自己去過什麼地方旅行:日本、韓國、台灣、英國、澳洲、星加坡……現今的孩子,外遊已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!也自然容易錯覺旅行是假期必然的事。甚至聽過有孩子覺得旅行沉悶。事實上是這樣嗎?父母都很少讓孩子知道旅行是得來不易的機會。每次旅行前,何不告訴他們旅行並非必然,讓他們會得珍惜?相信當他們知道旅行是難得的機會,會更樂在其中。

二、責任感
當然每間學校都有不同的功課量,然而簡單來說,「做功課」是孩子的基本責任,那是一個讓孩子學習「盡本份」的方式。學校是社會的縮影,一個讓孩子學習待人處事、學習獲取知識和加以運用的方法的地方。

有些孩子並不認為做功課是自己的責任,他們會認為做功課是大人逼的。大人要上班賺錢,供書教學,為了孩子多辛苦也甘之如飴。然而,孩子卻把功課的責任推卸給別人,如果學生連基本的責任都搞不清楚,長大後或會傾向埋怨這個教育制度、社會制度,甚至埋怨父母把他生來這世上。
除了功課外,家長適宜讓孩子做家務,讓他們明白自己享有讀書、吃飯的權利的同時,也需要懂得照顧自已、服務別人,這樣他們才明白將來工作不單是賺取一份收入,更是回饋社會,是人人樂見的社會楝樑。

三、同理心
正所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、「待人以寬、律己以嚴」,父母自小教導孩子從不同的人的角度出發,培養同理心是非常重要。孩子能從別人的角度出發,自然能三思而後行,減少衝動的行為,懂得自律守規,尊重自己的身份。愛人也愛己,是一個人從出生到離世都要學習的功課,如果無法平衡,很容易形成情緒病,甚至傷人傷己。

總括而言,八十、九十後父母處於較傳統的教育底下成長,由於高學歷較普遍,加上現今的育兒知識容易獲取,所以這一代的父母在「强權式教養」和「放任式教養」中掙扎,既不想以打鬧的教養模式傷痛代存下去,但是採取太自由的放任式教導,卻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和個人主義,這世代的父母要做到情理兼備的教養,實在殊不簡單!相信父母只要與時俱進,把握正向教導,孩子必能從時代交替的隙縫中茁壯成長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蝸牛媽媽主張不功利、不急躁、不揠苗助長的慢教育,定時分享慢吞吞的育兒心得,也歡迎同路人交流互相砥礪!
View all posts